讀書?我們哪有時間,單位忙的要死,回到家還要洗衣服、做飯、帶孩子
孩子考試要考閱讀理解,所以直接讓孩子讀就好了,我們父母沒必要讀了。
我太難了!現在的孩子就愛玩手機,不愛看書。
親子共讀有必要嗎?
孩子適合讀哪些書?
如何培養孩子終身閱讀的習慣?
別擔心,今天就教給大家一些關于如何培養孩子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的好方法,不妨試試看。
你會發現,讓孩子愛上閱讀,其實沒你想的那么難。
不要以“有沒有用”
來衡量孩子閱讀的價值
在孩子眼里,閱讀常常是無目的和意義的,對于他們來說,只是認為:“這本書太有趣了,我喜歡里面的人物,我很對里面的故事很感興趣?!?/p>
即使對成人來說,持久的閱讀興趣也是來源于書籍的“有趣”而不是“有用”,除非是為了研究和學習。
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追求任何教化目的,完全擺脫功利性、符合他們口味的書籍最受他們歡迎。
家長在書籍的選擇中要以孩子的興趣為核心要素,所以家長不要完全用成人的眼光來挑選,更不要以“有沒有用”作為價值判斷,盡量選擇能讓你的孩子感興趣和興奮地閱讀,找到一本適合他們一個興趣愛好的。
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是發現自己的興趣點,產生自己與世界產生聯結的交匯之處。這樣讀過的書越多,越有利于塑造孩子正確的三觀,內心世界也會越豐富。
小學階段,如何做好親子共讀?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發展理論,低年級孩子的思維正剛剛進入具體運算階段,這一階段發展最典型的標志就是孩子的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某種程度上仍然局限于具體情境。
因此,在小學階段,孩子開始學習拼音識字,從圖畫閱讀過渡圖文閱讀,就需要有針對性地給孩子閱讀適合的書籍,來激發、促進孩子的閱讀能力發展。
小學低年級:
小學一、二年級,孩子將完成從拼音到漢字的基礎學習。這個時候,孩子的閱讀可以以“橋梁書”為主,“橋梁書”的形式是文字配拼音、圖畫,是專為小學低年級孩子準備的。通過閱讀橋梁書,孩子們將學會獨自閱讀、學會享受閱讀、逐漸建立閱讀的自信和習慣;完成從圖畫書到整本文字書閱讀的過渡。
書名
星級
閱讀年齡
閱讀方式
《絕非普通人》
★★★★★
大班
親子共讀
獨立閱讀
《花襪子小烏鴉》
★★★★★
大班
親子共讀
獨立閱讀
《劍龍東東》、《東東被綁架》
★★
大班
親子共讀
《神奇校車》
★★★★★
中班、大班
親子共讀
獨立閱讀
《青蛙和蟾蜍》
★★
大班
親子共讀
《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
一年級
親子共讀
獨立閱讀
《晴天有時下豬》
★★★
一、二年級
親子共讀
獨立閱讀
《字的童話》
★★★★★
二年級
獨立閱讀
《洋蔥頭博士》
★★★★
二年級
獨立閱讀
《老鼠記者》
★★★★★
二、三年級
獨立閱讀
《法布爾昆蟲記》
★★★★★
二、三年級
獨立閱讀
《小屁孩樹屋歷險記》
★★★★★
二、三年級
獨立閱讀
《小屁孩日記》
★★★★★
三年級
獨立閱讀
《神奇樹屋》
★★★★
三年級
獨立閱讀
《小淘氣尼古拉的絕版故事》
★★★★★
三、四年級
獨立閱讀
《淘氣包日記》
★★★★★
三年級
獨立閱讀
有一位媽媽就在網上分享了自家孩子讀過的橋梁書
為了培養孩子的識字能力,一位媽媽為剛上小學的孩子買了一套《中國百年文學經典橋梁書》。沒想到孩子非常喜歡,里面的插圖清新淡雅,所選文章都是朱自清、魯迅、林海音等大家的經典作品。讀起來滿口生香,潛移默化中,也為孩子良好的文學素養打下基礎。
小學高年級:
進入小學三年級后,孩子已經完成識字階段,應該讓他學會用自己所學的漢字,在沒有家長的陪同下,獨立地閱讀適合他的圖書了。
但是,進入這個階段之后,并不意味著家長與孩子共讀的任務已經完成,讀書就是孩子自己一個人的事情了。
恰恰相反,此時,親子共讀進入了一個最關鍵的階段,因為在這之后,正是孩子的認知能力突飛猛進,開始睜開眼看世界、看人生,開始逐漸形成三觀的時期。
如果能夠做到讀孩子所讀,愛孩子所愛,并把自己喜歡的好書也推薦給孩子,與孩子形成良性互動。那么,閱讀就將真正發揮出它最強大的功效,幫助孩子解決一系列成長的煩惱,也將化解家長們的不少焦慮。
Get√這三招
二次創作讓孩子更愛閱讀
除了讀后感,日記,還有什么能更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呢?
不妨試試,讓孩子來一次二次創作吧~
引導、啟發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力,以改寫、續寫等方式對文學作品進行二次創作,寫出屬于他們的故事,編寫更有趣的臺詞。這是閱讀后的最有趣、最有創意的輸出方式之一。
1、 為故事前傳
在北京某學校的教室里,郭老師手拿一只金球講《青蛙王子》的故事。故事講完后,郭老師問孩子們:
“王子從故事一開始就是一只青蛙了。大家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王子為什么會變成一只青蛙?”
郭老師進行啟發式提問:
“王子是怎么變成青蛙的?”
孩子們發揮想象力,開始了創意編?。?/p>
“那是因為他喝了有毒的井水?!?/p>
郭老師繼續提問:
“井水怎么突然有毒了?”
“那是女巫干的,女巫把做魔法實驗的污水排放到地下,結果污染了井水?!?/p>
郭老師再問:
“那王子在王宮里,怎么會喝到井水呢?”
“王子有一次參加鄰國的宴會時多喝了幾杯,口很渴,在回來的路上路過一片森林,發現了一口井,就飲用了井水?!?/p>
于是,低年級版本的《青蛙王子前傳》便出爐了。通過步步引導,讓孩子們對一個本身就耳熟能詳的童話故事產生了新的閱讀體驗,進一步促進了孩子們的創意思維發展。
2、改編、續寫文學經典
當孩子閱讀完一本書后,可以建議孩子嘗試著改編或續寫故事。
例如,改寫《梁山伯與祝英臺》《花木蘭》的結局,續寫《賣火柴的小女孩》《西游記》中的精彩片段。一般來說,孩子們都會覺得這樣做很有趣。不拘泥于已有的故事框架,他們可以腦洞大開,天馬行空地想象,創作出來的成果往往讓人拍案叫絕。
3、改編社會新聞為劇本
不局限于書本,社會熱點事件也可以成為孩子們的劇本改編素材。有段時間,深圳有個白血病兒童的父親網絡撰文求捐款的事情一度成為熱點,郭老師便以此為內容設計了一堂教育戲劇課。課程的重點不在于是否捐款,畢竟在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中,捐不捐款是個人的自由,課程的重點是促使學生們思考,如何幫助這個患白血病的孩子。郭老師讓學生們以此為內容,寫一個小劇本。
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孩子們開始思考一些現實問題,開始理解社會。最終,我們教會學生們的不是寫作,而是應對社會問題的能力,是如何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如何為這樣的選擇負責任的能力。
推薦閱讀
《我用閱讀教育孩子》
《我用閱讀教育孩子》
作者:周璐
閱讀,是我們一直提倡,卻又一直不得其法的事情,我們可能尚未意識到,一本好書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一位比家長更有說服力的人生導師,它可以取代家長成千上萬句的嘮叨和說教?;谶@一認識,青少年閱讀教育專家、有書少年總編輯周璐深度采訪幾十位優秀少年后,結合自身十幾年用閱讀陪伴女兒的經歷,系統總結了少年閱讀的方法和工具,并推薦了一些很適合孩子們的圖書,對于萬千年輕的家長朋友來說,《我用閱讀教育孩子》無疑是一本實用、好用的閱讀指導手冊。
《我用閱讀教育孩子》闡述了閱讀的重要性,提出新穎的閱讀教育理論,總結出簡單易學的閱讀方法,用真實案例剖析閱讀的神奇效果,用優秀少年增強家長們對閱讀教育的信心,著眼現實,解決家長迫在眉睫的教育焦慮。